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趋势与挑战:现状不乐观,但是前景非常光明

 二维码 547
发表时间:2019-12-12 19:53


12月2日,由社投盟与博时基金联合举办的“聚焦可持续 投资优未来——2019中国可持续发展金融论坛暨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ETF产品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围绕“可持续发展金融”主题,设置了两场主题圆桌讨论(第一场回顾:秦朔对话行业领袖:可持续发展金融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本场圆桌聚焦“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趋势与挑战”议题,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秘书长白虹担任主持人,法国巴黎银行资产管理亚太区CEO Ligia Torres,晨星(Morningstar,Inc.)中国区总经理夏小华,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合伙董事总经理沈黎,恒生指数行政总裁关永盛,EngagedX执行董事兼联合创始人、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影响力金融研发主管Karl H. Richter等海内外重量级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正文总共4974字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ETF成功发布.jpg


近年来,全球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催生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投资理念和金融产品,比如绿色金融、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以及ESG投资等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接近31万亿美元的资产引入了可持续投资策略进行管理,自2016年以来增长了34%,占全球资产管理总量的33%

(数据来源: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2018年趋势报告)


圆桌2.jpg


Angela白虹:大家知道,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如何调动经济的主流机构,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当中来。视野放至全球范围,在调动可持续机构方面的发展现状,从0-10这样一个分数段,能给出几分呢?


Ligia   Torres:我认为在全球来看,我们应该说是走了50%的路。因为并非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接受了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即便接受了,他们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不一样。


推动可持续发展议题进入实质性发展,主要有两点:第一是需要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强制性的要求;第二是声誉风险,即如果企业不这样做,会产生相应的名誉损失。在我看来非常清晰的是,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是气候变化。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气候协定》,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坦白的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求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

以绿色债券为例,从几年前几乎没有、到2019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额达到 2000亿美元,虽然看起来增长喜人,但其实只占所有全球债券发行的2%,基本上微不足道。而社会影响力债券在2018年是990亿,这当中超过56%是绿色债券,与绿色能源相关。多方力量在鼓励社会影响力债券的起步与发展,但这也需要建立更好的监管环境。

Angela白虹:因此您的评分就是5分,Ligia觉得不管是绿色债券也好、社会影响力债券也好,在整个全球投资中总占比偏低,强烈呼吁监管的支持。请问一下晨星的夏总您有哪些洞见,您给出几分?原因是什么呢?


夏小华.jpg


夏小华: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来自晨星在ESG方面几份研究报告中的数字,在过去几年,欧洲发布了很多新的ESG方面的基金,并且在逐年增长。


从数量来看,2015年是139支,2016年124支,2017年是240支,2018年是305支,2019年截止9月底是250支。在欧洲,新基金的发布比较集中在第四季度,所以2019年的新ESG基金数预计会在350-400支之间;


从资金流的角度来看,2018年创了记录,有370亿欧元流向了各类ESG基金;2019年截止到9月底,有700亿欧元流入ESG基金;


从产品层面来看,被动式ESG基金占ESG基金的比例越来越上升,已经将近20%,净资金流在2019年的前6个月更是达到了25%。这些数字很振奋人心。从另一方面看,欧洲现在所有ESG基金的总数是2300只左右,占了欧洲各类基金总数的大约5%。

欧洲在ESG可持续投资方面已经是比较超前的了,也就是说,尽管ESG基金的发展势头非常旺盛,ESG基金的影响力还有待大大提高。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3分比较恰当。


沈黎.jpg


沈黎:我觉得要分不同地区,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打到5-6分。主要原因是二战之后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伴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先于发展中国家出现,所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这些概念出现的较早,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ESG虽然是现在整个世界很有共识、通行的理念,但它的历史并没有太过久远。


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约有管理90万亿美元资产的机构都与UNPRI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ESG主题相关的基金规模超过30万亿美元,尤其以欧洲、美国等地比较领先。亚洲地区来看,虽然日本管理的资产遵循ESG投资原则的略多,但是其他亚洲国家的比例低于1%。但值得关注的是,每一年亚洲这些地方的ESG的资产正以超过30%的速度在增长,这也说明这个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从中国本身来看,我可能会给到2-3分的分值。中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2016年绿色金融被写入G20公报中,同时我们看到人民银行和证监会也都发布了一些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文件,增加了环境保护和绿色保护的内容,在政府和监管层面,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主流金融机构的ESG执行能力不断增加,有580支绿色基金,像博时基金跟联合国的PRI签署了合作协议。另外评级机构也都签署了SCI联合声明。虽然是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


白虹.jpg


Angela白虹:现状还不是很乐观,但是前景非常光明。那请问关总的想法呢?

关永盛:我算了很久,我就打4分。我先解释为什么是4。


在香港,小学的时候60分是及格,但是中学50分就是合格,到大学的时候我就很高兴了,40分就合格了。我在想,这个事情从香港角度来说,一般人来看我们应该是不合格的。因为我们起步太晚了,我们比美国欧洲晚了很多很多。但假如从香港的角度去看,我还是给我们合格。就是因为恒生指数公司在2010年的时候,已经发行了恒生可持续发展指数。我给我们自己加1分,从3分加到4分。


但是十年的经验是非常艰辛的,因为香港真的还没有准备好。现在被动追踪我们指数的资产是360亿美元,也不小。但其中是ESG概念的差不多等于没有,所以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增长进步空间。

Angela白虹:关总非常谦虚,给香港市场是3分,由于恒生指数发行了可持续发展指数,加了1分。Karl你的意见呢?

Karl H·Richter:我会给2-3分。不是因为我很悲观,而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扩大规模上继续努力,把商业模式做得更好当我们谈到可持续发展,尤其看到市面上不同的评级机构,针对不同公司给予的评分标准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继续努力。

Angela白虹:都给出了2-3分,当然不是给到中国市场,而是给到全球发展的状况。我们回到中国市场来看,在绿色金融方面,2014年发行第一张绿色债券,两年之间,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如果我们期盼任何指数型的成长,中国是比较好的市场。


但是问题是,如何去借鉴、去探索国际的经验,将主流的金融机构融入到这个浪潮当中?他们占据着资源的主体,他们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一点我知道法国巴黎银行在各个方面尤其产品方面有了很多探索。这些金融机构如何能够参与到ESG里面,需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Ligia   Torres:我们是一个金融集团,2010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金融危机,我们深感对于我们的客户、员工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考虑负面因素,能够关注大局,关注到更长远的发展。


LT.jpg


考虑到员工及对全社会的贡献,在我们发展时就非常地重视、并把社会责任加入到KPI中,每年,我们将目标细分到社会不同的门类上,这个目标包括可持续能源、可再生能源;也包括对于女性的包容,希望在公司内部自上而下,有更多女性角色的参与。7年前,我们只有不到15%的中层管理者是女性,到2020年,我们希望这个比例能达到30%


我们细分目标,一一实现,在过程中,有针对全部员工的相应的培训,指导他们的行为表现。最终,我们把激励机制能够和目标联系起来,如果能够实现,就能够拿到奖金。所有这些目标都是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内部需要不断地去找到一些方法,实现这些目标。

   

主持人:这是非常庞大的工作,真正把可持续发展金融融入到一个金融机构当中,绝对不仅仅是当做一个产品,其实正像法国巴黎银行一样,一定是从它的战略层面、到产品层面、到整个运营的流程、一直到人员培训,进行了全面的整合。

关总和夏总都不约而同给出了3分,甚至关总还给出了3+1分。在你们所处的市场就你们观察到,为什么大部分的主流金融机构现在还没有融入到这个浪潮当中,究竟还缺少哪些动力或者前面还有哪些阻力呢?


关永盛.jpg


关永盛:我觉得在资本市场,生存是最主要的,不解决生存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其他所有的问题。所以ESG这么多年大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想问的是做ESG回报是什么样子?有些资产管理人和资产拥有人告诉我们: “我是管理第三方的资产,有一个托管人与被托管的角色及关系。假如投资回报没有市场回报这么好的话,怎么跟委托我管理这个基金的人交代?”


金融市场怎么去参与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指数公司,其中一个角色就是能比较客观地告诉大家,投入ESG对你的回报没有不良的影响。有超额收益当然是最好,如果没有、但同时也没有负面影响,应该也可以接受。因为ESG是好的、并且是正确的,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

夏小华:我更愿意讲一讲用什么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克服阻碍。


第一,根据晨星在今年6月底的数据,在欧洲,有63%的ESG基金,其过去一年的收益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50%,并且ESG基金获晨星五星和四星的比例是42%,远高于同类30%的平均值,我们可以把这些实证数字应用于投资者教育;


第二,因为晨星一直坚持以投资者为中心或者为投资者的成功而赋能,我们特别关注个人投资者是怎么想的。其实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关注ESG这样的概念,他们希望了解ESG,希望其投资组合中多一些ESG元素。专业投资人可以顺势而为。

Angela白虹:刚才其实关总和夏总都提到了两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回归价值就要考虑到计量价值的问题,计量它的社会环境的外部效应,还有要解决数据源的真实可靠和标准化的问题。


我想问一下专门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金融的推进以及可持续评估的Karl,从您的角度而言,如何让更多的主流机构克服这两个问题?


karl.jpg


Karl H·Richter:这确实是一个挑战,有趣的是看一家组织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反应如何,背景(context)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指标需要反映相应的区域背景,还有行业背景。我看到有很多有趣的工作是在研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经济部门,来对比其影响力的差异。比如说像生产制造类型的企业,它的影响力衡量更多的是关于污染甚至是木材消耗的衡量,食品企业更多关注产品的营养。衡量影响力有多样化的指标,但是很多企业和机构仍然比较纠结,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指标。所以我们现在要看对每个企业而言,到底什么样的指标是最合适的,才能进一步地讨论是否获得了正确的衡量数据。


Angela白虹:未来一年当中,如果说我们能够将全球往上推进两分,我们达到5分的话,我们最需要做的努力,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Karl H·Richter:我觉得是合作协同。

夏小华:投资者会用他们的钱来投票。

Ligia Torres:对我来说是说服所有参与者,当然所有人都同意是很难的。

关永盛:促进,指数公司起的就是一个促进的作用。

Angela白虹:人们讲你相信才能看见,而不是看见才能相信。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可能就是从这样一个破解掉现在的数据问题、计量问题,重组经济结构,引导主流的投资者和在座的公众参与进来,才能将可持续发展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