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可持续发展金融 二维码
244
发表时间:2019-12-02 12:44 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既为市场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14年全球投资报告:投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计划》显示,在绿色农业、健康养老、公平教育、清洁能源等方面,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乎3.8亿个新就业岗位和价值12万亿美元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每年需要5~7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其中发展中国家需要每年3.3~4.5万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道路、铁路、港口、电站、水源和卫生设施)、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和教育领域。从资金来源看,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财政仅能覆盖1.4万亿美元,尚有2.5万亿美元的年度资金缺口亟待市场投资。市场机遇尚在远处,而资金挑战却相当急切。 (一)三大障碍 有效调动市场力量去投资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存在三大障碍。 其一建立通用语言:当政府和社会关注温室效应、贫富差距时,企业和投资界关心市场份额、市值变化。可持续发展议题如果难以关联企业的战略投资规划,无法反应在企业的财务报告内,也就不能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少数做事、多数作秀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建立通用语言,就是构建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为核心、以价值的创造-传递-变现为逻辑、以义利并举-转化-双升为导向的认知体系。 其二重塑商业逻辑: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基础建设等产业周期长、回报低,企业和投资机构望而却步;医疗教育等产业虽利润丰厚、但属公共服务,市场力量须义利兼顾;而诸如保护水下和陆地生物等项目,目前尚且无法实现产业化运作。此外,经济越欠发达、资金需求越迫切。资金供给越短缺、营商环境越差。如果仅以财务回报(尤其是短期收益)为衡量标准,市场力量趋利避害,不会将主要资源配置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重塑商业逻辑,就是将构建起义利转化机制,将企业外部效应内部化。 其三变革金融市场:规模化解决可持续所需资金问题,需要金融市场的价值取向从“经济单维”向“经济-社会-环境三维”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依赖长期、大额、稳定的资金供给,因此不仅要吸引私募资金,更要主流机构激活公募渠道。变革金融市场,就是指市场主体(玩家)、产品服务(游戏)、监管规定和定价体系(玩法)等进行系统性变革。 如前所述,破解全球三大难题,需要建立通用语言、重塑商业逻辑以及变革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呼唤着可持续发展金融。 (二)发展概况 与很多重要概念一样,可持续发展金融不仅没有统一的界定,甚至缺乏权威部门的诠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描述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涵,本报告将可持续发展金融定义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且创造出可计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金融服务。 1.可持续发展金融的内涵 所谓可持续发展金融,其目的是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并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其作用是以资金配置为核心去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以金融机构货币选票去激发经济主体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创造;其形式现阶段仍以股权、债券、信贷等产品为主,它将迅速关联到全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并激发新一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跨界创新;其主体广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等各类从事金融服务机构;其主题涵盖了所有产生社会和环境正向外部效应的金融服务,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责任投资、ESG投资、可持续投资、正向筛选、负向筛选以及影响力投资等。 2. 可持续发展金融的属性 为扼要阐释资本对商业回报(利)和社会环境诉求(义)不同取向,欧美学者以义利“光谱图”的形式,展示了可持续发展金融所包含的各个主题性投资的差异定位。如下图所示,传统投资仅注重财务回报、忽视社会环境,有“逐利忘义”属性;责任投资以负向筛选等为主要手段、符合ESG(环境-社会-治理结构)底线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规避风险,有“不作恶逐利”属性;可持续投资以正向筛选等为主要手段、以主动采纳ESG标准,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商业投资价值,有“逐义为利”属性;影响力投资首次提出以投资方式解决社会环境问题,有“以义为先”属性。 可持续发展金融光谱图
全球影响力管理项目(IMP)将可持续发展金融包含的主题投资归纳为“A、B、C”。A代表Avoid Harm即资本不作恶,责任投资可归入A类;B代表Benefit Stakeholders即资本惠及相关方,可持续投资可归入B类,C代表Contribute toSolutions即资本贡献解决方案,影响力投资可归入C类。 3. 可持续发展金融的现状 我们以投资为代表性产品,来看一下全球可持续发展金融的现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9年6月12日发布的《2019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末,全球可持续发展融资的金额为55.13万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33.36%。 结合全球影响力投资管理项目的分类,A类不作恶投资包括两类,其中负向筛选投资额为19.77万亿美元,占比35.86%;伦理投资额为4.68万亿美元,占比8.49%。这两项投资占比小计为44.35%。B类惠及相关方投资包含两类,其中正向筛选投资额为1.84万亿美元,占比3.34%;符合ESG标准的投资额为17.54万亿美元,占比为31.82%。这两项投资占比小计为35.16%。。C类贡献解决方案投资包括三类,其中企业参与及股东行动投资额为9.83万亿美元,占比17.84%;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额为1.07万亿美元,占比1.85%,社区投资额为4443亿美元,占比0.81%。这三项投资占比小计为20.5%。[1]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规模
由表1可见,从2016年到2018年,可持续发展投资总体规模的复合增长率为15.48%。其中,增长最快的三类投资分别是,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92%),正向筛选投资(50.10%)和社区投资(33.70%)。 可持续发展投资分类别情况 4. 可持续发展金融的实践案例 1)国际公司案例 我们以投资机构贝莱德为案例,透视一下该集团以全面实施ESG战略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实践。贝莱德又称黑岩(BlackRock),创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截至2019年6月末,总管理资产达6.84万亿美元,为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在30个市场设立了74个办公室,客户遍及60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1月,贝莱德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 (Laurence D. Fink)发出致旗下投资企业的公开信,告诫企业不仅要有财务业绩,还要关注环保、贡献社会,否则将面临失去贝莱德资金支持的风险。换言之,作为全球最大的资管机构,贝莱德已做好准备将全部管理资产向符合ESG标准迁移。这位“华尔街教父”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做好环境保护、社会贡献和内部治理,证明它有着可持续发展实力。 贝莱德全球首席投资策略师理查德·特内尔(Richard Turnill)从投资角度进一步阐释,将全部管理资产向ESG方向迁移,可以实现义利并举。他说“如果买方(资产拥有人)认为进行ESG投资就要牺牲收益,那完全是种错觉。……将ESG因子纳入投资组合属于长期投资策略,这种投资组合能够抵御市场上不可避免的波动震荡,适用于不同资产层次的、各种类型的投资人。” 贝莱德研究结果显示,在权益投资方面,自2012年至2018年,ESG股指年化收益率打平甚至战胜了传统股指;在固收投资方面,过去十年ESG评级较高的债券,其风险加权回报表现卓越。 2)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作为可持续发展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本质上是碳金融的延伸。它既包含了传统碳排放交易内容,又涵盖了更全面的节能环保领域,其三大支柱产品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自2014年发行首张绿色金融债券起,在马骏(社投盟主席团成员)领导的绿色金融委员会的推动下,中国在数年内就跃升为全球领导者,被誉为“一飞冲天”(Zero to Hero)式发展。以绿色债券为例,2018年中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数量共计144只,同比增长17.07%,发行规模达2675.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2%;存量接近6000亿元,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2007到2010年为政策酝酿期,银监会发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具的指导意见》等,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形成了绿色金融三大支柱产品的基本运行规则。 自2011到2014年为生态建设期。2012年银监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与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2013年银监会印发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做出规范。《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定义并列举了12类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的绿色信贷统计范畴。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绿色贷指引和绿色信贷统计体系的建立,以及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的推进等,使绿色金融发展的生态逐步形成。2014年5月8日中国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201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并提出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14条建议,为绿金腾飞提供了坚实的领导力。 2015年至今,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有关“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战略。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绿色金融企业债券进行规范的同时梳理了绿色金融支持的重点项目领域。上交所、深交所、证监会、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别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业务试点的通知》、《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将绿色公司债券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增加至绿色金融产品范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2016年8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全球第一个系统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从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绿色债券市场迅猛发展,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从中国绿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飞冲天”式的业绩得益于三大部门高效协同,即监管部门主导、政策奖惩驱动和市场积极行动。 5、可持续发展金融的评估体系 推动可持续发展金融,就是引导资金从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转向激励经济-社会-环境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计量可持续发展价值的评估工具。量化评估可持续发展价值,才能真正破解全球性三大障碍,从而构建起通用语言、重塑商业逻辑并变革金融市场,最终调动起市场主体的力量,通过资源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牵头研发的“3A模型”,是引导市场主体创造可持续发展价值、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量化评估工具。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价值”?社投盟在《发现中国“义利99”-A股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估报告(2017)》中提出,可持续发展价值即义利并举,又称社会价值或综合价值,指组织为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美好未来(目标|驱动力AIM),通过创新的生产技术、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式(方式|创新力APPROACH),所实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贡献(效益|转化力ACTION)。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定义构成了“3A模型”的内核逻辑。换言之,“3A模型”对上市公司的目标、方式和效益进行了穿透式评估,以揭示上市公司究竟为何而存续、怎样可持续以及对可持续发展三大领域创造了哪些价值。 “3A模型”评估核心是量化呈现企业所创造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评估目的是激励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去破解社会与环境问题,借助破解社会和环境问题去产生更大经济回报;评估价值是推动资源配置转向,促进上市公司向“义利兼优”迁移。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社投盟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建模到回测、从发布报告到因子分析、从发布评级到指数上线、从开放数据库到开发基金产品的历程。在博时基金、中证指数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众多资产委托方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中国首只可持续发展指数挂钩的ETF产品——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ETF。 在全球近百家机构争相研发的背景下,社投盟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以评估建模为起点、以基金发行为终点的价值闭环。开发可持续发展价值的评估工具,必须做到数据可获取、指标可衡量、结果可验证以及模型可优化。只有被市场力量认知可持续发展理念、认可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方法后,影响资源配置的认购行为才会出现。 [1]关于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分类详见评估基础篇B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