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创业挑战赛 | “绿色地产与零碳社区”论坛回顾 二维码
244
导读 2021年6月16日,SDGs创业挑战赛举办了第二期“绿色地产与零碳社区”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先生、健住社创始人及总经理潘莉莉女士,整合学术界、产业界力量,共同探讨“绿色地产与零碳社区”未来。超过10万网友在线同步观看论坛直播。 张亚龙 ■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常务副院长 ■ 龙岗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先生进行了“零碳社区需求剖析”的主旨分享,在上一次论坛分享的基础上,从实践角度深入分析了如何真正意义上打造一个零碳社区,使一个社区零碳化,如何从实战和操作的角度形成一套方法论和工具手册。 一、零碳社区打造的第一阶段,需要进行社区碳排查,明确碳边界。 第一个环节是碳排查。通过碳排查,掌握社区的碳边界,即整个社区的碳总量、碳源分布、碳源排放强度。 第二要进行碳源的识别和诊断。关于碳排放,在大数据背景下易实现,但是在社区微场景下难定义。碳源是否是持续性的,是否有组织,这需要一定的科学指导,但也不影响对社区碳排放清单的使用。 第三要形成碳排放的网络。社区的形态不同、社区居民的背景不同、产城融合的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社区的碳网络不同。 第四要关注社区的碳足迹。碳足迹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需要把社区里的人,即我们所认为的“零碳细胞”进行合理界定。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碳账户和碳管理能力,在一个时间表下,以3个月/半年等作为一个周期,对人的碳足迹进行数据化的记录和互动。 以上工作被统称为“零碳社区”打造的第一阶段,这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解决碳边界的问题。 二、零碳社区打造的第二阶段,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与人的行为相结合,形成一套有效性、可实现性与可持续性兼具的零碳社区方法论。 方向一:技术创新为手段,关键在于与人的行为的结合。 零碳社区不是技术的堆砌,更看重技术与人的行为的结合,更看重能否让社区更加宜居、有韧性,强调在社区居民、社区中的环节、社区的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进而发展出持续性能力。 除此之外,张亚龙院长还提到,并不是投入越大,零碳效果就好,因为每个城市的经济基础不一样,对于社区的投入也不一样,社区之间存在差异。我们不能将零碳社区和投入大小简单联系起来。 方向二:强调可实现性,尤其是技术的可实现性。 张亚龙院长提到目前正关注的几个关键领域: 1. 可再生能源,如光伏。 2. 绿色建筑。 3. 人的参与,即人如何参与到社区的零碳化之中。张亚龙院长举了几个现实场景帮助大家理解: (1)踩踏式光伏:每天晚上在社区散步,大家脚底下布满了光伏板,脚踩的机械能可以转换成电能,用于路灯照明,通过社区居民的的健身活动为社区的照明提供能源,这就是人的参与。 (2)社区中的健身器材:这些健身器材在和能源没有联系的时候,是纯粹物理的机械能,如果和微电网和储能结合,形成绿色电源,不需要花钱投入高额的设计,更能使社区的零碳可持续,也能使社区投入更加合理。 除此之外,张亚龙院长还提到了技术路线的几个原则: · 能量平衡原则。 · 经济性原则:社区零碳化的投入不可过高,否则不具备推广和复制的意义; · 合理性原则:即一定要有人的参与。为了实现人的参与,需要设计一些场景,如碳币、碳账户等储值工具,与居民的消费结合,并以此建立完整机制,让居民的参与更加主动。只有人和碳之间零距离,零碳社区才能成为可能,否则零碳社区永远是暂时的,不可能打造可持续的零碳社区。 方向三:零碳社区如何可持续? 要从居民的习惯改造。居民的习惯怎样零碳化?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场景设想:大家回到家里是否习惯做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这一过程中的辛苦劳动是否能变成碳积分?这样的碳积分能不能变成社区认可的碳币?这样的碳币能否成为居民在社区活动的虚拟货币?这就是运营体系,如果使碳币的运营体系和人的行为发生直接的联系,人参与减碳活动才会成为主动行为。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类似碳币的系统,以“零碳细胞”(即人)为单元,促使其主动参与减碳行为,这是保证“零碳社区”长期发展最重要元素。光伏设备、垃圾处理装置、绿色建筑等等都是冷冰冰的,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有损坏和废弃的时候,但人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促进人的参与,提供引导、互动设计。 三、打通人、居民、政府和创新资源(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打通人、居民、政府和创新资源(第三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SDGs创业挑战赛的初衷、本次论坛的期盼,即让更多创新力量参与社区的零碳化打造。 那创新项目如何进入社区的零碳化场景呢?张亚龙院长提到: 在深圳的某个社区,其整理出了约1000个问题的需求清单,经过产业化梳理后形成240个问题,其中80%和社区零碳化改造相关,这些需求为创新项目的进入提供了价值需求和应用场景,也是创新项目如何参与的重要参考。 社区的零碳化问题非常清晰,关键在于连通创新机制。各创新项目在零碳社区中落地呈现,收获社区反馈,既是创新项目创业的一大步,也代表了社会资源的直接参与,这一参与符合社区自治政策,也符合国家政策,零碳社区由此变成创新平台和孵化器。 四、 零碳社区是否会成为未来社区发展的主流?对整个城市的改变有多大的意义? 以深圳为例,张亚龙院长提到,深圳有近一千多个社区,社区即组成城市的细胞。社区如何在智慧社区的基础上形成零碳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海绵社区等统一,对城市化以及城市的零碳化都有重要意义。 潘莉莉 Lili ■ 健住社创始人及总经理 健住社创始人及总经理潘莉莉Lili女士进行了“绿色建筑经验”的主旨分享,分享了绿色建筑行业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体到社区、从绿色到健康、从建筑到生态的的发展态势。 一、 从静态到动态 首先,Lili介绍了珠海兴业太阳能研发楼和北京侨福芳草地等建住社绿色建筑案例,对比展示了绿色建筑认证从静态评估到动态评估的发展过程,认证结果不再是一纸证书,而是实时更新的数据记录。 健住社代表作:珠海兴业研发大楼 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LEED铂金项目 健住社代表作:北京侨福芳草地 亚太区首个LEED Arc动态奖牌项目 |LEED认证| LEED是全球范围内认可度最高、使用最为广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它适用于所有建筑类型的所有建设阶段,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可以是住 宅或公司总部,也可以是学校、医院或者数据中心。同时,LEED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有效的绿色建筑经济性促进标准之一,对于振兴和扩大可 持续建 筑领域的市场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91个品牌使用LEED对其项目进行认证,49个品牌在中国使用LEED。 在中国写字楼市场,相较于普通建筑,LEED认证建筑拥有超过25%的租金优势和至少1.5%的出租率提升,获得LEED铂金级认证的项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提升10%的租金与3.5%的出租率。 二、 从单体到社区 其次,绿色建筑也在逐渐从单体建筑发展到更大范围的绿色社区,比如福建的云上鼓岭——中国第一个LEED社区认证项目。不同于单体建筑,社区建筑更关注交通出行优化、原生生态保护,空气质量检测、低噪音、充足阳光、人体工学设计等问题,满足住户的从生态到人居到多维需求。 中国首个LEED社区项目 三、从绿色到健康 另外,从绿色到健康也是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WELL健康建筑认证作为办公选址的标准,如德勤。获得WELL金级认证的广州远洋天骄项目开盘夺得天河区销冠,也体现了市场对健康建筑的认可。 健住社代表作:北京 · 戴姆勒办公室 采用最新版WELLv2健康建筑认证体系 |WELL健康建筑认证| WELL健康建筑认证,源于美国,是全球首个以人为本,关注居住者居住生活的建筑认证标准,有10大体系100多个标准,促进人体11大身体系统健康水平。WELL认证更多地立足于医学研究机构,探索建筑与其居住者的健康和福祉之间的关系,重塑建筑标准,全方位解决居住健康问题。 亚洲主要WELL注册项目 截至2020年5月,中国已成为全球WELL注册面积第一的国家 Lili以水为例,点出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的区别:绿色建筑评估的是水的用量,而健康建筑评估的是水的质量。从绿色到健康的概念发展,也反映了大家对平衡绿色与健康的关注。 WELLv2十大概念 四、从建筑到生态 最后,Lili分享了从建筑到生态的绿色建筑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项目开始加入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考量,例如健住社提供生态咨询的上海徐汇滨江跑道公园,以人工湿地和雨水花园取缔传统的人工草皮,是中国大陆首个获得SITES可持续景观认证的项目。 健住社代表作:徐汇滨江跑道公园 中国大陆第一个SITES可持续景观认证项目 最后,观看论坛的网友与嘉宾们进行了绿色建筑和零碳社区方向的问题互动,以下为问题节选: Q 青年学生可以如何参与绿色社区和零碳建筑的建设中? 张院长:一方面可从知识角度,了解“零碳社区”;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担当倡导者、活动践行者和志愿者等角色,比如可以参加“邻里中心“的志愿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进行社区调研等。 Q 我正在做光伏发电,希望推进家庭光伏的进程,相比城市,在农村推进光伏是不是更容易? 张院长:因为空间的局限,光伏在城市被定义为补充能源。而农村,尤其是西北农村,具有更强的光照和更大的空间,因此应用比城市广泛,如西北农村的红太阳工程,就是搭建光伏屋顶。 但是光伏作为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发展和应用是必然趋势,比如光伏薄膜的应用,目前在光伏储能、微电网以及发电效率等技术方面有很多发展空间。 Q 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带来更多能耗,会不会与绿色建筑冲突呢?智能和节能之间会不会冲突? Lili:从发展的角度看,智能化其实能帮我们解决节能的问题,如果没有智能体系,城市的发电系统会比现在庞大很多。比如香港下午六点,城市能耗达到峰值,为了匹配这个峰值,发电厂需要扩发电设备,但这些发电设备在大部分的非峰值时间都是闲置的,这会造成一个资源和空间的浪费。但是引入智能体系,自动化地匹配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用电和节电,反而可以实现节能效果。 正如张亚龙院长所说,零碳社区并不是技术和投入的堆砌,而是技术创新与居民行为习惯低碳化相结合,打造更宜居、更具韧性、更具发展舒适感的可持续“零碳社区”。我们十分期待更多的创新团队能够通过SDGs创业挑战赛助力打造“零碳社区”,也呼吁大家能从“零碳细胞”做起,从“零碳单元”做起,一起共创“零碳社区”。 可点击以下链接,收看论坛回放: https://rl.cj.sina.com.cn/imeeting/hyt/detail/1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