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院院⻓王彤:中国宏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二维码
429
图为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先生 2021年是我国开启“十四五”发展历程的元年,也是我们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也是新冠疫情冲击下重启发展的一年。 展望未来,新机已至,新局已开。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新征程里,在外部环境变化压力、内生动力和我们正确施策应对能力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们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同样面临着空前复杂的严峻挑战。 对于2021年以后以及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目前大多研究者持一种乐观的态度。预计,我国在今年经济增速将可能接近甚至超出8%,同时也有很多人指出,支撑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不确定性风险增大等等。我基本赞成以上的研究结论,但是同时我认为2021年将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拐点和起点之年,我们需要从更长远的时间尺度和更深刻的要素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约束,才能准确把握好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宏观走势,进而做对决策。 三条主线 我认为,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将沿着三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展开。 1、发展建立新模式 在内外多层压力下,我国现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既要符合国情又要满足我们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首先要打通循环堵点,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国内外贸易壁垒,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和商品服务自由流动,便利要素跨区域配置建立统一大市场。 从需求角度看,扩大人们的收入增速,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在供给方面,要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循环基础上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应性,助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推动国际大循环,要构建高质量全面开放的格局,不仅要扩大开放范围、拓展开放领域、深化开放层次,还需要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并提高开放质量,与相关国家形成合理分工和循环,维护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区域开放合作和双循环格局的构建。 根本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对我们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梦想实现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我们要注重原始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突破。 第二,打造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要加强应用研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第三,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迈进,坚持需求与问题导向,加快科技在产业链的纵向落地。 第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重点任务是要实现产业体系的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是关乎全局、整体、长远的大势,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总书记强调国家整体安全观,所以我们的安全体系建设是亟待补齐的短板的。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安全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迫在眉睫。“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列专章强调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作出相关部署,明确了国家安全领域的方向、任务和要求。 我想特别强调开局起步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显示我国特色制度的显著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 2、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数字化 疫情,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数字化进程,社会达成了数字化共识,人们适应数字化生活,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成为创新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数字科技将赋能农业,打造安全高效的现代智慧农业;制造业将通过新基建的建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 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在数字经济郑和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产业融合的入口,大而全的平台型企业与小而美的定制需求的公司共同发展。 3、建设现代城市体系 一是城镇化2.0,目前我国已经有2亿多的城市常住人口没有完成落户,再加上将产生2亿多现有农业转移人口,未来需要推动4-5亿人在城市落户,这是一个大需求。 二是我国正在建立以都市圈、城市群和经济带为主的多层次现代化城市体系,城市升级和城市更新成为热点; 三是逐步实现与全球城市网络的深度融合。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下,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的空间载体是联通需求和供给循环的枢纽,可以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产生积极作用,经济地理人群的再布局可以释放中长期的抓手。 新发展模式、数字化和现代城市体系建设这三条发展主线交织在一起,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当然前期道路不只有鲜花,同时也满布荆棘。 两方面威胁 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有两方面的风险对我们的威胁巨大,且难以轻易化解。 1、国际形势、国际环境持续恶化并日趋复杂的风险 首先,美国总统换人,但美国朝野已经形成遏制中国共识,中美冲突将长期化和复杂化。 其次,拜登就任总统后,很可能会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形成一个“反华同盟”,对中国的经济、科技领域实现细分封锁打压,给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造成巨大阻碍和复杂的局面。 第三,世界地缘政治冲突此消彼长,不排除有被人利用的可能。还有全球疫情无法确定得到预期的有效控制,逆全球化泛滥等不确定因素。 2、国际国内都存在重大金融隐患 国际方面为应对疫情,欧美国家和央行采取超宽松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从而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疯狂暴涨,政府债务高筑。而疫情冲击经济、企业停产或接近破产、政府税收收入大幅度下降、政府收入支出失衡,债务负债会引发新一轮主权债务危机,尤其要重点关注意大利、欧盟、南美洲和非洲等国的债务危机。 各部门债务规模迅速攀升,年底宏观杠杆率预计达到286%左右,提高了32.2个百分点,短期内较快的债务上升可能导致金融运转效率出现重大风险隐患。城投平台、影子银行、僵尸企业、地产仍是我国金融风险的几大灰犀牛。在内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金融风险仍在持续积累。 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包括发展思路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条件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成果的可持续性,等等。 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是均衡协调的发展道路,在高速增长的阶段,中国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整体平衡的关系,要我们看怎么样用更好的措施达到均衡。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要兼固生产生活和生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因此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且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还要走全面开放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不是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发展战略而是以新的高水平开放作为前提条件,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下,以“一带一路”深入发展为依托,形成内外联动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 同志们,朋友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真诚地祝愿大家都能够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势而上、大展宏图,勇立潮头唱大风!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