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投资,是旨在产生积极且可度量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力,并同时带来财务回报的投资。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支持开展了关于影响力投资的研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梦想照进现实:影响力投资共识、生态与中国道路》报告。


希望为国内市场各方探索开展有实质性的影响力投资,并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新实践道路提供思路与启发。

影响力投资,是旨在产生积极且可度量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力,并同时带来财务回报的投资。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支持开展了关于影响力投资的研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梦想照进现实:影响力投资共识、生态与中国道路》报告。


希望为国内市场各方探索开展有实质性的影响力投资,并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新实践道路提供思路与启发。

深度研究| 影响力投资:营利性私人资本改善公共福利之利器
中国市场存在影响力投资兴盛发展的重要土壤,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对于影响力投资的理解及实践仍处在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社投盟研究院对影响力投资这个丰富内涵的概念进行一个较为系统、严谨的刻画,以期能为中国影响力投资市场的健康落地与发展撒下一些种子。

盟研究院将推出《影响力投资专题研究》系列文章,第一部分探讨影响力投资概念的国际共识,中国市场的理解及未来发展动力。第二部分详细分析影响力投资的发展阶段,并描画分析国际国内的市场生态。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影响力投资的现实挑战、理论创新、实践工具和应对方案,并探索国际国内市场的投资策略及最佳实践等。


本文来自专题研究第一部分如果说影响力投资是投资实践方式中,不断纳入的新视角、新因素的升级版本,那么为什么现实会演化发展出这样的升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考虑复杂的社会发展因素,我们在此提供一个简化的、社会背景角度的解释。


关注社创号留意系列文章推送,欢迎留言探讨,独特视角或提问也有机会被纳入到研究报告中哦!


本文来源于社投盟研究院

作者:曾惠子  编辑:邱铭芯

01

政府、慈善、公益资本难以一己之力解决社会问题


在大多数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里,资本增值和社会目标的达成以往通常被作为两个完全独立体系下的目标。资本增值主要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金融市场投资活动实现。而在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改善上,除了有着天然第一职责的政府部门外,慈善及公益资本也对补充推进社会目标达成贡献了不可忽略的力量。以美国为例,其来自私人资本的非宗教相关慈善捐赠在2018年达3001亿美元,主要来自个人(占68%),基金会(占18%),遗赠(占9%)和企业(5占%),占到当年美国政府25,000亿美元强制性财政支出的12%。这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资金投入。


然而一个与此自然相关的问题是,如果解决社会公共领域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的第一职责,公民作为纳税人也已经向政府缴纳其应缴的各类税收用于其进行各项社会项目开支,为何还需要私人资本(比如慈善资本)在相关领域的存在?对此的解释可有如下几个:


· 私人捐赠资本用于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在部分国家是源于宗教信仰的较大影响(如美国、穆斯林国家等)。而对于宗教信仰影响较弱的国家,利他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名誉累积、以及换取与政府的良好关系都是可能的原因。 · 政府部门通常对风险的忍受程度较低,而私人资本风险忍受程度可以较高,从而能够在公共领域去涉足一些较早期或试验阶段的探索性活动。政府资本虽然体量大,但其支出和优先级安排并不一定能总是具备较大灵活性,以及覆盖社会所有角落和群体,私人资本希望补充这些功能缺位。

· 私人资本因其灵活性可以比政府更有效的提供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 某些领域可以由政府及私人资本合作来有效改善。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性目标的实现常以两个分隔的体系分别进行:私人资本首先按照传统商业逐利性、股东财务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完成其资本的产生和积累。而后,这些私人资本中期望实现特定社会性目标的一小部分,常以慈善捐赠的形式集合起来,通过非营利组织拨款或捐助的方式给予目标资助群体或项目开展其社会活动,以达成其期望的社会目标。

对于慈善机构而言,由于其捐助的群体或项目通常并不具备可持续的自营利模式,需要不断的输血,因此其日常工作也不得不陷于不断的募资工作中。另外,许多慈善机构也对受资助项目所达成的效果并未有足够透明、清晰的把控,同时还面临较高的行政管理成本。

一个更大的问题体现在传统慈善机构对其被支持项目的捐助方式。例如,在美国,除了像卡耐基基金会这样愿意投入到长期目标做的机构外,大多数慈善机构过多强调对个体项目的资助,而极少考虑运作该项目的非营利机构的可持续性。由于捐助出去的资金常具有短期的特性,因此如果一个慈善机构体现出较高的长期运营费用,也被认为不是好的事情。社会对这类统慈善机构模式的诟病由来以久,且以美国为突出的现实代表。

然而同样是在美国,人们为了解决这些弊端,也探索尝试了各种新的办法。这些尝试背后,其实也是对一个根本问题的提出:如果资本增值和社会目标以完全独立的体系去实现并不有效,那么是否存在一条中间路径?进一步说,私人资本在社会公共领域进行发挥的方式是否可以进一步改善?


02

“非慈善营利性私人资本 促进社会改善”崭露头角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催生了上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慈善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和“慈善资本主义(philanthrocapitalism)” 运动,两者本质上都是探求以营利型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做慈善,强调工作方法的战略性、市场意识、知识铺垫、普遍的高参与度以及最大化捐款人资金使用的杠杆效应。

杠杆效应对于许多新一代的慈善家尤其重要,他们知道自己的个人财富通常和主流金融市场或政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为了使得其慈善行为真正对社会产生改变,他们尤其重视杠杆效应的实现。当时很早就加入这场运动的代表,不仅包括慈善基金会,也包括希望通过以商业模式参与慈善来改善其作为逐利资本形象代表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如 George Roberts 领导的大型私募基金KKR 的和 John Doerr 领导的 Kleiner Perkins。这场运动随后以不同方式在金融、企业及社会中持续展开。

在2005和2006年间,一直观察这些新变化趋势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召集了几场全球性的会议以试图更好的理解当时世界发生改变的新驱动力量。他们在探讨过程中的发现确定了其后来积极创建、推动影响力投资领域发展的方向。

在详细回顾了全球出现的重大问题挑战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明确相信,市场上所具备的发展及慈善资金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他们认定,私人资本将会成为下一个促使社会改善发生的变革性加速器。同时,他们决心利用其一贯擅长的“领域建立”能力去推动私人资本在社会变革领域的作用发挥,这个目标以2007年其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中首次探讨形成“影响力投资”的概念而正式得以确定。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其许多合作伙伴的支持和推进下,影响力投资领域发展由点及面、逐渐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呈现出热烈探讨、多样化实践的创新局面。这个过程中诞生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 Social Venture, B-corp, benefit corporations 等概念,以及一系列推动领域发展的新组织机构,如美国的 SOCAP conferences (Social Capital Market conferences), the 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G8 国家推动产生的 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ment (GSG),欧洲的 Big Society Capital(英国),European Venture Philanthropy Association (EVPA)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一轮“慈善创投”运动所不同,洛克菲勒基金会所提出探讨的“以私人资本促进社会改善”议题,并非仅从慈善私人资本视角切入,更是以非慈善营利性商业私人资本可扮演的角色作为出发点。至此,影响力投资作为“目的”和“利润”的结合体,已经明确有意依赖于至少两类资本:意在以商业方式运作和产生杠杆效应的慈善资本,对于“目的”有主动追求的营利性商业资本。两大类资本在风险容忍度、影响力回报及财务回报目标要求不尽相同,然而在影响力投资的框架下,他们的投资方式实现了统一。
03

“中间路径”实现资本增值及社会改善双目标



回到之前提到的根本问题,如果资本增值和社会目标以完全独立的体系去实现并不有效,那么是否存在一条中间路径?问题的答案在影响力投资者的眼里显然是积极的,双目标可以在同一个体系(影响力投资方法)下实现。在这个体系下,慈善私人资本在社会公共领域的杠杆效应可进一步明确扩大,而营利性商业资本也可选择绕过捐款给慈善资本的旧模式,直接以商业化的方式产生积极的社会改善效应。此外,对于双目标有不同设定及执行策略的投资人也可以结合这两大类的特点进行自由混搭(下图)。
这种私人资本参与解决公共领域问题的新模式,在政府及公共部门看来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创新性本质的,因而通常会在资源配置、法律、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方面给予明确支持,这些支持使得遵循中间路径的资本得以进一步壮大。

从国际整体上看,大型国际组织也在将私人资本引入可持续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OECD 等。OECD 尤其主要重视三类方法,包括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社会影响力投资(social impact investment),及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的创新性使用及共同配合。

最后,要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有强大动力探索这个“中间路径”,或许也不可忽略一些更为宏大的社会发展背景。Cathy Clark 等作者曾在其 2015 年出版的《the Impact Investor》一书里,深入探讨过合作资本主义(collaborative capitalism)思潮,间接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演化至今,以精英阶层为代表的力量试图在其根本社会制度体系內进行自我修正,其根本思路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系统风险进行降低(riks mitigating)的方向上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的实践。

对合作资本主义下的投资及企业活动, Clark 在书里有一个金字塔形的理论描述。作者认为,合作资本主义下的投资及企业活动分两大类:

来源:社投盟研究院
投资人可对影响力回报、财务回报、风险进行自由混搭
合作资本主义金字塔
塔底的风险降低类活动,以投资层面的 ESG 整合及筛选法以及企业层面的 CSR,可持续运营及供应链为代表;塔尖的效果驱动类活动,以投资层面的影响力投资以及企业层面的社会企业,公私合作(PPP)为代表。

塔尖的活动虽然从体量来说相对较小,但其对主动性、可问责性和多方利益协调上比塔底的活动更进一步。这个分类虽并不完全,但清晰表明了,合作资本主义精神下,社会体制内系统风险的真正降低,除了大量被动型的风险降低类企业及投资活动,也需要能主动追求社会目标效果达成的企业及投资活动,比如影响力投资。

考文献

1.National Philanthropic Trust数据,链接
https://www.nptrust.org/philanthropic-resources/charitable-giving statistics/ (2020年3月) 2.The Birth of Philanthrocapitalism, the Economist, 25 Feb 2006. 3.A survey of wealth and philanthropy, The Economist, 25 Feb 2016 4.Additional ref may be needed 5.来源:GIIN于2012年3月对洛克菲勒基金会Judith Rodin博士的访谈

文章列表
原创 社投盟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2022-11-18 14:48 发表于广东导 读2022年11月16日,在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红杉中国、国投创益、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支持下,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出品的《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2022)》(下称“报告”)在“首届大湾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峰会”上正式发布。这份报告旨在探索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吸引更多人...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