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读物 | 《指数型组织》——解密独角兽组织的指数基因
18
5号分享嘉宾: Farid 产品研发及国际协作专员 复旦大学财务管理本科,复旦与UCLA安德森商学院合作的金融硕士 曾以实习生身份在复星投资从事能源产业的海外研究,完成多国的行业报告并参与了6个涉及股权、债权投资项目的前期尽调和估值工作。 擅长公司基本面分析及估值。 作者简介 萨利姆·伊斯梅尔(Salim Ismail),1965年在印度的一个南部城市出生,后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滑铁卢大学毕业。 在此之后,他当过软件架构师,做过商业咨询师,并在1999年成为纽约商业论坛的首席运营官。他有过多次的创业经历,创立PubSub Concepts、Confabb和Angstro等公司。 他不仅是一个企业家和投资人,并且还为全球各类型的组织提供发展的咨询与建议。2007年初,他被Yahoo任命为其内部孵化器组织的副总裁。2008年9月,美国宇航局NASA邀请他参加奇点大学的成立会议,在同年任命他为创始执行理事。萨利姆与Google,NASA一起,为培养未来科学家、更好地适应电脑优于人脑时代而奋斗。 2011年,萨利姆开始撰写《指数型组织》,本书在2014年上市发行并成为全球畅销书。
内容简介 1990年启动、1997年实际完成1%工作量的人类基因测序工作,还需要多少年完成?600多年?移动电话的市场,是1万部、100万部、还是1亿部?同样看好地图服务,为什么诺基亚收购Navteq,而谷歌收购Waze? 全球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正如天使投资教父David Rose所说,“为了在20世纪取得成功而设计的公司注定将在21世纪遭遇失败”。《指数型组织》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指出线性思考的专家预测和指数变化的世界之间的断层现象,提炼出指数型组织所需的11个属性,宏达变革目标MTP,5大外部属性SCALE和5大内部属性IDEAS。 《财富》500强公司达到10亿美金市值所用的时间,平均是20年;1998年Google成立,达成同样的目标用了8年;2003年Tesla成立,用了4年;2012年Oculus Rift成立,用了不到2年。独角兽公司的成长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商业模式上,一味创造稀缺性的资源密集型企业不再辉煌,而拥抱富足性的新型企业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本书尝试指导各个类型的公司实现指数型转型,通过用户界面、仪表盘、实验、自治、社交技术(内部属性),和随需随聘的员工、社群与大众、算法、杠杆资产、参与度(外部属性),完成公司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优化和提升。
书评 指数型组织描绘的世界令人向往,笔者也相信,像Google、Tesla、Oculus Rift这样敢于革新、实现指数增长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但令人遗憾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更多地展现从这种现象背后的洞察,即是什么推动、驱动了这一场指数增长的盛宴。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必然的是经过长期的资源垄断、产能过剩的负担积累,新的运营模式是唯一的方向,人类只有向着更高级、更智能的方向走才能实现持续的生存;偶然的是例如人工智能等高尖端、支持指数型组织成长的技术,早在上世纪就被提出,随着大数据、算法、互联网程度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不断成长,简而言之,虽然爆发不是偶然,但在这个点爆发是偶然。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作为中国首家旨在建立善经济、引导市场资本的投资促进平台,也是在这样必然和偶然共存的时代诞生,借鉴《指数型组织》中描述的最小可行产品MVP模式,不断地优化社会价值评估体系,同时促进资本方和富有社会价值企业的对接,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策略。
Article classification:
社会价值
|